发文单位:贵港市教育局 | 成文日期:2023年07月17日 |
标 题:贵港市教育局对市政协六届三次会议第02023078号提案的答复 | |
发文字号:贵教复〔2023〕72号 | 发布日期:2023年08月07日 |
张玲等委员:
你们提出的“关于在我市青少年学生中进一步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建议”的提案,交由我单位办理,经研究,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我市教育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国报〔2017〕6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加强和改进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作方案》的通知(教材函〔2019〕4号)等文件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以优化育人环境为目标,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深化广大师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要性的认识,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增进广大师生爱党爱国情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尊重中华传统,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一、广泛开展传统文化宣传教育工作
(一)用好一个阵地。全市教育系统有在校学生110.98万、教师7.9万人,教育系统人数占全市常住人口约四分之一。学校作为民族团结和传统文化教育工作主要阵地,牢牢抓住青少年这一关键群体,通过“一校一品牌”“一校一特色”,深入实施“红石榴培根铸魂工程”“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展倡议活动,不断提高全市师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提高全市师生对民族文化的认知。
(二)做到三个聚焦。积极在全市中小学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逐步形成了“聚焦课堂、聚焦校园文化建设、聚焦主题活动”三位一体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新格局。一是聚焦课堂教学,根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民族传统文化教育列入教育教学计划,引导广大师生学习民族传统文化、民族政策和民族理论,不断增强中小学生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意识。二是聚焦校园文化建设,浸润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学校开设“石榴籽”专题,通过校园文化墙、宣传橱窗、黑板报等方式,向师生传播民族知识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三是聚焦主题活动,体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3年 “三月三”节日期间,组织开展全市“民族团结我同行 各族师生一家亲”主题活动,活动类型有主题班会、队日活动、团日活动、党日活动、文艺晚会、文化艺术节、主题研学、校外实践活动等,共组织开展活动7500多场,培育师生民族文化自信,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得到发扬。
二、常态化开展多形式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一)开展诵写讲活动。各中小学常态化抓教师与学生日常诵写讲训练,训练学生从小规范书写汉字,诵读体现中华优秀文化、爱国情怀以及反映积极向上时代精神的古今诗文、楹联、词语、名言警句等,讲解传统文化诗词作品,并阐述诗词的意义与价值。每年举办全市汉字听写大赛和经典诵读大赛,选拔优秀选手参加自治区大赛。2023年4-6月,全市学校、乡镇、县区各层级开展汉字听写比赛,选拔28支优秀代表队共168名选手参加全市汉字听写大赛,同月还举办了2023贵港市校园中华经典诵读大赛,全市64个节目共120名选手参赛。大赛充分发挥语言文字在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通过大赛广泛宣传,让广大师生深知书写规范汉字,弘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将中华优秀文化发扬光大。每年还组织人员积极参加“诗教中国”诗词讲解大赛等国家级比赛。2022年,覃塘区启动壮汉双语学校阅读工程,计划于2025年建成一批标准化阅览室(八桂书屋),还举办了覃塘区学生壮汉作文比赛,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使用民族语言的积极性,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壮汉双语教学传承民族文化起到了促进作用。
(二)开展书法进校园活动。一是明确要求各学校按照国家要求将书法文化教育列入课程计划,并列入教学督导检查内容。据统计,全市有1026所中小学均将书法教育列入学校常规教学计划,书法教师1.17万人,其中专职教师155人。二是不定期举办书法比赛,以赛促进教育成果升华。各级教育部门、各类学校利用“六一”、五一、国庆等重要节日,开展多种形式的书法比赛,让广大师生有了展现笔墨的机会。2023年6月,组织广大师生参加自治区教育厅“笔墨中国”汉字书写大赛和“印记中国”师生篆刻大赛等;港北区每年还举办教师三笔字大赛。
(三) 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2018年起,每年常态化开展戏曲进校园演出活动。今年港北区、港南区、覃塘区各完成20场演出任务,市本级完成10场演出任务。通过戏曲演职员与学生们现场互动交流,把戏曲进校园作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立德树人目标的重要任务。
(四)开展传统体育进校园活动。落实《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工作的实施意见》(桂政办发〔2020〕112号)。我市每年举办“三月三民族体育炫”活动和重大节庆时,均邀请市民族中学老师学生参加展演比赛活动,各级学校也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目前我市主要有舞狮表演、背篓抛绣球、三人板鞋、顶竹杠、太极拳、太极扇展示、八段锦、民族健身舞表演等传统体育项目,各中小学校结合实际引进,作为体育课学习内容,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水平全面提升,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五)美育活动方面。结合重大活动、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指导各县市区、各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的审美情操,培养各族青少年的爱国情怀。一是全面部署2023年贵港市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工作。召开会议开展研究和布置,市达开高中、市港口高中、港北区荷城小学分别就学校艺术教育和艺术测评工作作经验介绍发言。二是组织开展中学生合唱节。2023年3月—6月,我市组织开展校内艺术节或展演活动2341余场次,约1.81万个节目,涉及师生118.2万人。组织参加广西第三届中学生合唱节活动,共选送18个优秀合唱作品。三是举办了“山歌培训进校园”文艺志愿服务活动,并邀请贵港市壮话山歌学会理事、覃塘区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韦连芳给同学们上了一堂生动的壮话山歌培训课,现场讲授壮话山歌的音律特点和演唱技巧并带领同学们演唱。
(六)加强非遗文化项目传承发展。学校根据实际设置了民俗传统文化相关课本课程和实践环节,结合学科知识、劳动教育、研学旅行,为学生们提供更多接触和了解的机会。如:覃塘区东龙镇中心小学将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东龙花灯”文化引入校园,成立了“东龙花灯工作坊”,开展花灯文化课程教育。特聘东龙花灯第四代传承人潘铁明,第五代传承人潘景权走进课堂手把手指导学生扎架、裱糊、绘画技术。组织非遗项目进校园活动,我市还计划将芒编制作、油纸伞制作等非遗传承项目带进校园,让学生们沉浸式体验非遗技艺。今年组织学生到贵港市博物馆、贵港市图书馆、贵港市自然博物馆开展扎染制作、古法造纸体验活动。开展非遗研学体验活动,目前我市建成中里乡东方尚贤非遗研学基地,港南区东津冲口屯醒狮文化体验馆,组织学生们到基地亲自触摸非遗历史底蕴,开启非遗传承新方式,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发展。2022年8月,广西电视台走进我市的自治区壮汉双语教学实验学校覃塘区蒙公镇廖瑞小学,录制具有民族特色的劳动课案例《手工编织—龟粽》,在广西卫视《你好,新学期》和《八桂新风行》节目中播出。
三、积极开展研学活动和劳动实践教育
(一)积极创建各级各类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挖掘我市传统历史文化、革命传统、国防科工、国情教育、自然生态、劳动教育等六个板块丰富的资源。到目前为止,我市共有贵港市博物馆等6个自治区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有花山茶海研学基地等14个市级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另外,评选出一批市级劳动实践教育基地,为我市各学段学生开展多元化、多形式、多主题的研学旅行提供了丰富资源和有利条件,让“寓教于游、寓游于教”成了现实,让广大师生亲身体验博大的民族优秀文化。
(二)实施“校基帮扶”工作,指导基地开发富有特色精品课程。让基地临近学校的老师给基地以帮助,结合本土文化底蕴,创编富有基地特色的精品课程。目前我市各类各级基地开发出60多门研学精品课程,为学生后续进入基地研学能学有所获、学有所得提供有力的保障。
(三)因地制宜,精心设计研学路线。坚持综合实践、研学旅行与劳动教育融合发展,目前,立足我市已有的各类教育基地,积极开发了12条精品路线。如“桂平市金田起义博物馆——中秋起义纪念馆——港北高中黄大年科学家精神教育基地——贵港市梦幻冲口生态园”红色之旅路线,把红色文化和民族文化、历史文化、魅力乡村文化以及优美自然乡村风光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研学旅行中不断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感受到党带领下祖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从而让学生更加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不断增强各族中小学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四)加大宣传,以点带面,全面推进我市中小学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开展。通过召开专题会议、主题班会、家长会等途径,向学校领导、师生、家长宣传教育部等11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意见》和《自治区教育厅等12部门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意见》相关文件精神,让学校领导、师生和家长认识到学生走出校园去认知社会、接触自然,参与益智增能的实践活动的必要性,有利于帮助学生了解国情、热爱祖国、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选出部分学校作为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示范校,带头开展研学旅行活动,以点带面,推动全市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活动的蓬勃发展。
四、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成果
目前我市教育系统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学校体育、美育全过程,充分发挥传承学校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开展多种形式如剪纸艺术、咏春拳、民间编织工艺、粤剧传承、民族民间舞蹈、古琴(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多种传统文化教育活动取得了成果。目前我市荷城初级中学等8所学校已获评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学校称号学校,市达开高级中学等7所学校获评自治区第一批自治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市民族中学等2所学校获评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
下一步,我们将加快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体系建设,组织教师多种教学技能的培训,在各县市区建设一批示范学校,继续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教育示范学校立项建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称号学校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艺术传承学校遴选工作;积极推动各种研学活动开展。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你们对贵港市教育局工作的关心支持。
贵港市教育局
2023年7月17日
(承办人姓名及联系电话:陈科,0775-4573736)
抄送:市政府办公室、市政协提案委员会
关联文件: